執筆之際,正值年尾,又是書店公佈年度暢銷書榜的時候。通常榜單一開,媒體甚或書店本身都愛把結果分析一番,看時勢如何影響群眾閱讀口味。
例如台灣著名網上書店博客來就從自家賣書成績中發現:在艱難的2020年,最好賣的那本書,是如何養成習慣;至於十大熱銷書籍中,有三本是談投資理財的。
表面上,這些書與跑步談不上關連。然而,我們所謂跑者,說到底也是一群會受疫情影響,會為柴米油鹽而擔心的普通人。大眾都關心的課題,跑者又豈能置身事外?因此新年伊始,我也不妨借題發揮,從跑者眼光看看這一浪閱讀趨勢。
先談奪下冠軍的《原子習慣》。說來也巧,這本書雖然乍看與跑步沾不上邊,但其作者卻是貨真價實的運動員——克利爾(James Clear)大學時曾是校內最佳男運動員,並曾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。但原來在此數年前,他在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而嚴重受傷,幾乎連上場機會也沒有。
這次經歷,促使克利爾認識到「原子習慣」的威力。現今的這部書,就是他以夫子自道為始,道出細微改變日積月累,原來會造成叫人吃驚的差異。基於作者是運動員出身,所以書中的引例,也不乏體育界的例子。
其實說到習慣培養,我敢說長跑愛好者一定深有體會。
他們當中,沒有一個是天生就可以應付數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跑步。反而倒過來說,有不少現時的健將,當初說不定是那種痛恨跑步,連運動場四百米的一個圈也不想跑的人。全因某次因緣,使他們邁開了第一步,接下來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,再接下來就是大家如今看到跑少一天也「身痕」的跑癡。
能有這樣的蛻變,往往是因為他們在開始時沒有甚麼宏大目標,只道「出身汗」或是「減減肥」。反而這樣,他們才可以沒壓力地把微小習慣累積,製造複利效應。到了在全程馬拉松衝線一刻,回看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,他們都會覺得很詫異——但,他們亦同時體會到,這絕對是人人有機會做到的事。
跑步的習慣能這樣建立起來,其他人生必須的好習慣何嘗不是如此?又例如理財,何不都學習以長跑的心態去應付?
博客來的十大暢銷書《我畢業五年,用ETF賺到400萬》、《跟著柴鼠學FQ,做自己的提款機》與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都打進了十大。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出版已逾廿年,如今仍長銷不衰,一方面因為它是不少理財高手的推薦讀物,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個人理財在經濟大倒退的2020年成了大家無法不關注的事。
如無意外,疫情之下,2020年不少香港跑者應該省了一大筆。本地海外比賽悉數取消,原擬用來報比賽、買機票的錢,全部乖乖留駐口袋。如今這些錢,你是用作所謂報復式消費,還是默默地儲了起來?
當然,有些跑友「實力雄厚」,海外賽事的區區使費根本不用放在眼內。但未達致這樣逍遙境界的,一年去三四趟日本總不能視之為三四餐麥記。在經濟不景,收入也說不定受到影響的時候,我們更要學會謹慎理財。
在讀這些暢銷理財著作時,我們難免會想到自己以往習慣了成為所謂「裝備L」,往往大掃貨時連價錢標籤也沒多看?家中又是否積存了一大堆頭腦一熱買回來,如今卻只在封塵的時髦產品?一年意外地沒有出路的旅行經費,除了聽任它們留駐儲蓄戶口之外,又有沒有更好的出路?
老套說句: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不少人眼中「周圍飛」、「好有錢」的長跑狂迷,其實也很需要關注理財問題。畢竟,一趟說走就走的海外賽事,背後的憑據,是一筆說用就用的存款。
就趁新年伊始,多讀好書。不只跑步PB,你的人生,更要PB。
原載於2021年1月《Sportsoho運動版圖》雜誌
蝦叔專欄「巴克利一頁」